
,
图片展鵬配资展鵬配资
这是反坦克导弹合辑的最后一篇,后面的型号,不写了,摆烂,本来还想把9M120写出来,但涉及到米28的,有些可能未脱敏的内容,所以还是不写了按照顺序排下去,这篇讲9M115导弹剖面图如下:图片
这一篇,我会尽量压缩篇幅,反正也没什么人看,敷衍一下就算了。简介:1970年,“FAGOT”项目取得成功以后,苏联军方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射程更短,更轻便的反坦克导弹,装备于排级及以下部队,以代替性能上早已严重落后的9M14和SPG-9无坐力炮,向上衔接9M111反坦克导弹;向下衔接RPG-7火箭筒,弥补300米到2000米之间的射程空白新导弹被命名为9M115“Метис”,意译为“混血儿”,由KBP开发GRAU索引编号9K115,导弹质量4.8公斤,长度733mm,直径93mm到130mm不等,射程范围40~1000米,1976年6月19日列装服役战斗部:图片
9M115使用的战斗部名为9N135,基本是照着9M111的战斗部等比缩小的,由于受到重量上的严格限制,它的体积比9M111略小,但由于使用了不同爆速的装药,破甲厚度不减反增,达到了460mm/90°做为一款设计上主要用来承担次要反坦克职责的导弹,这个程度的破甲能力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随着时间进入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部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并有持续衰退的迹象,而外部的国防开支却越来越大,即便素来不用为钱发愁的苏联军方,也被迫过起了精打细算的日子,这时候9M115的任务定位出现了变化,从一个下位替代型号,变成了一款“经济适用型”反坦克导弹,通过延长射程和提高破甲能力两种改进方式,向上挤占生态位,取代了原本装备的9M111反坦克导弹,现代化改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6年开始,至1989年结束,但受到苏联解体的动乱影响,直到2000年才实际装备部队,研发的新导弹被称为9M116,射程延长到1500米;破甲厚度增加到550mm/90°,经过修改的导弹系统被称为9K115-1“Метис-М”图片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开始,1998年完成,大约在2002年间列装部队,研发的新导弹被称为9M131,破甲厚度增加到800mm/90°,射程延长到2000米,新的导弹系统被称为9K115-2“Метис-М1”,这一型号用来取代射程相同,但性能更老旧的9K111图片
尾翼:图片
与9M111采用的四片十字形尾翼不同,9M115的尾翼数量是三片,呈Y字形,彼此之间夹角120°,尾翼的水平面与导弹的中轴线并不平行,而是存在2.3°的夹角,使导弹以8到12圈每秒的速度自旋,尾翼完全展开时,翼展375mm,在其中一片尾翼的尖端布置有一个曳光管,里面填充硝酸锶作为曳光剂,持续燃烧20秒,9M115上没有采用9M111或者9M114那样的辉光灯设计,因为后者需要布置内部电源,会给导弹增加额外重量,但导弹仍然需要一个视觉可见的发光源,以方便红外测角仪和射手捕捉导弹的空间位置发动机:图片
图片
导弹由一台9Kh917固体燃料发动机提供飞行动力,包含推进剂在内的发动机总质量1公斤,发动机外壳使用30KhGSA结构钢制成,燃烧室直径从最小的地方测量为70mm,长度200mm,它的构造比较特别,由前后两个单独的燃烧室串联而成,前部燃烧室使用硝化甘油和硝化纤维的混合物,总质量566克,比冲2160牛秒/每千克,用做续航发动机,产生226米/每秒的维持推力后部燃烧室使用管状的硝化纤维,总质量225克,比冲仅为1880牛秒/每千克,这种管状硝化纤维也做为RPG-18和RPG-22两款一次性火箭筒的固体推进剂使用,后部燃烧室给导弹提供180米/每秒的初始推力导弹飞完全部射程耗时5.6秒,其中动力段射程5.3秒导线:图片
芯线直径0.4mm,长度1000米,质量180克,材质为铜包钢,双绞线,为了提高抗拉强度,外面包覆了一层塑料织物,同时吸取了9M111的教训,为了防止导线遇水短路,在织物外面还镀有一层防水膜,经过层层包覆以后,导线的实际直径比理论上标注的尺寸要粗的多对于9M115来说,采用导线纯属是无奈之举,是追求极致减重的最终结果,为了给导弹输入姿态控制信号,需要一种手段来作为信号传输介质,如果使用无线电,导弹就需要自带内部电源和配套的电子元件,这些多出来的重量完全是可以被精简掉的,就像9M14那样,方位角、俯仰角、电源全都可以通过导线提供,而导弹本身就可以省下这些重量,只需要一个在飞行中保持稳定性的陀螺仪就行发射筒:图片
发射容器全长784mm,内径130mm,外径138mm,空筒质量1.2公斤,内部携带有导弹时,全部质量6公斤,发射筒的外壳依然是祖传的玻璃纤维,这个发射筒的设计大致上遵循了9M111的成熟布局,只是热电池安装的位置有所不同,9M111的热电池被布置于发射管的后方,使用时需要从后往前插入发射机构,而9M115改成了前下方,使用时只能从前向后安装,两者的安装方向相反图片
发射系统和导弹本身的电源由一块T-457热电池提供,工作时长10秒,提供24V电压相比于25公斤的9M111,9M115的质量明显下降,所以副射手一次最多可以携带三枚9M115,射手在背负发射架的情况下也可以携带一枚,两个人的小组就实现了过去三人小组的携带量9P151发射综合体:图片
整个发射综合体由9P152三脚架、9S817制导控制单元、9S816光学瞄准系统和一套扳机击发机构组成,发射综合体的重量为10公斤,从行军状态转变为战斗状态耗时12秒;从战斗状态转变为行军状态耗时20秒
图片
图片
制导控制单元包括一个长方形的箱体和一个圆形的光学镜头,安装于发射轨道的正下方,其实就是一台红外测角仪,9M115的红外测角仪相比于9M111显的更小更紧凑,但不代表技术水平更先进,由于导弹采用曳光剂做为信标,这种曳光剂无法进行数字调制和编码,容易受到光电对抗系统的压制;
因为曳光剂覆盖了很宽的红外频谱,为了尽可能最大化的捕捉到导弹的红外信号,红外测角仪所能接收到的频谱范围被拓宽,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由于没有9M111那样的滤光片,或者其它的过滤机制,一些自然背景光源也会一起进入红外测角仪的观测视野,测角仪无从分辨一个燃烧着的篝火堆和导弹信标之间的差别,也无法分辨太阳光造成的反射,
图片
图片
红外测角仪的光学镜头位于正中间,直径最大,在其侧面还有一个直径更小的光学镜头,这是射手瞄准用的9S816目镜,这个目镜的造型类似于过去老式发动机使用的手摇曲柄,为了适应不同的发射姿态导致的瞄准线偏移,目镜可以以镜筒为圆心,向上或者向下翻折,范围可以达到180°
在射手目镜的内侧是一个击发用的扳机,这个扳机有一个保险开关,以防止出现误击发,射击前需要先把撞针牵引到位
图片
图片
操作时,射手扣动扳机,撞针与前方热电池的底火相撞,热电池在扣动扳机的0.25~0.38秒后被加热至工作温度,
1PN86热成像:图片
这个东西是个独立的功能性组件,由GIPO负责开发,通常不随发射架一起安装,只在夜战或者观通条件不良的情况下使用,质量9公斤,工作波长8到13微米,对冷车目标(发动机不启动)探测距离2000米;对热车目标(发动机启动)探测距离3600米,可在1.8和3.6两种放大倍率之间调节,在开机情况下连续工作时长最多不超过1小时,由一个独立的球形热电池供电
使用时直接安装于目镜前下方,像下图这样:
图片
该说的都说了,就这样吧,下面可能会先出个BMP的合辑,看写作进度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维嘉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